WFU

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每週增重多少才不會胖?」掌握增肌的最佳速度

作者:曾怡鈞營養師






「長肌肉就要狂吃猛練」——這句健身圈常見的口號,真的有效嗎?不少人增重後卻發現肚子先撐大、腰圍先擴張,肌肉的成長卻不如預期。對於增肌者而言,問題底層從來不是“吃不夠”,而是吃太快。肌肉的生長是一場需要節奏與策略的長跑,不是短時間猛吃猛練就能奏效。這篇文章將揭開「健康增肌」的真相,帶你掌握增重的最佳速度,讓你每一克體重增加都更靠近理想體態,而非多餘脂肪。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Cocoa 抗老:從代謝症候群到肝臟保護的黑色力量

作者:曾怡鈞營養師




疫情後,許多人開始重視健康生活,但上班久坐、作息不規律與飲食失衡,讓慢性病悄悄找上門。無論是長時間使用電腦的辦公族,還是致力於體態管理的健身族,都面臨潛藏的代謝與發炎風險。

在眾多標榜「健康」的食品中,黑巧克力因其濃郁口感與潛在健康功效而備受關注。不只是一時流行,近年來愈來愈多科學研究指出:高濃度黑巧克力中的多酚(尤其是黃烷醇)具有抗氧化、抗發炎、調節血壓與改善代謝的潛力。

本文將聚焦黑巧克力中關鍵活性成分的生理作用與臨床研究成果,探討它在代謝症候群、非酒精性脂肪肝與系統性發炎預防上的可能角色,並提供上班族與健身族的實用攝取建議。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為什麼運動也會痛風?

作者:曾怡鈞營養師




對職業運動員而言,賽季期間連續出賽、氣候炎熱、高強度練習早已成為日常。你可能習慣在賽後快速補充高蛋白飲食,甚至以節食或額外訓練來控制體重與維持狀態。然而,你是否曾在賽後突然感到腳趾、膝蓋或腳踝劇痛紅腫,並誤以為是舊傷復發或輕微扭挫?

實際上,這很可能是「運動型痛風」的警訊——在高尿酸體質者身上,因脫水、空腹、過度訓練導致乳酸堆積與代謝紊亂,便可能誘發的急性關節炎。對長時間暴露於夏季高溫、補水不足或飲食控制嚴格的運動員而言,這已不再只是理論風險,而是實際且需正視的健康挑戰。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不只是熱量赤字!重構減重新公式

 作者:曾怡鈞營養師





你是否總是在晚上加班後來一頓豐盛的宵夜,或因為行程滿檔而跳過早餐?若你正試圖控制體重,這些「時間上的飲食選擇」可能正在悄悄左右你的努力成果。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即使總熱量攝取相同,進食時間的不同可能導致減重結果天差地遠。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賽前捐血害你輸?有氧耐力暴跌、恢復需4週

 作者:曾怡鈞營養師





馬拉松賽前的最後一週,資深跑者阿杰決定響應捐血活動,做點公益。沒想到比賽當天,他感覺呼吸比平常沉重,配速也難以維持。捐一次血,真的會讓人跑不動一整個月嗎?這不只是運動員之間的耳語,更是科學界逐漸聚焦的研究議題。本文將從實證研究出發,解開捐血與運動表現之間的複雜關係。

酒精如何拖垮你的運動表現!

作者:曾怡鈞營養師




每當訓練結束或比賽告一段落,許多運動員經常會和隊友聚在一起放鬆一下,喝點啤酒,慶祝努力過後的成果。這樣的習慣聽起來或許無傷大雅,甚至成了許多隊伍文化的一部分。但你是否曾思考:這樣的喝酒習慣,可能正在悄悄抵銷你辛苦練出來的成果?最新的科學研究已經指出,酒精與運動之間存在著明顯且多層次的衝突,無論是在生理、心理還是社會文化層面。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打造好眠後盾!常見助眠產品與建議劑量全解析

作者:曾怡鈞營養師





現代人普遍面臨入睡困難、睡眠淺短或夜間易醒等問題。根據研究,睡眠不佳不僅影響日常精神與情緒,更直接削弱免疫功能、代謝健康與運動表現。高強度運動會引發氧化壓力與發炎反應,若睡眠不足則可能加劇肌肉損傷與神經疲勞。因此,提升睡眠品質與抗壓能力,有助於減少細胞損傷、增進運動後恢復。而除了生活習慣與心理壓力,飲食與營養更是影響睡眠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

本文將結合最新研究,帶你認識助眠營養素的科學機制,並提供從飲食到補充品的完整策略,幫助你輕鬆入睡、睡得深沉。

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鈣+鎂=好入眠?」科學還是安慰劑?

作者:曾怡鈞營養師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睡眠基金會的統計,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有睡眠困擾。在忙碌與壓力交織的現代生活中,愈來愈多人轉向補充劑尋求自然助眠方案,其中「補鎂」與「補鈣」是最常見的選擇之一。這些礦物質真的能幫助入睡嗎?

本文將從科學實證探討其效果,並特別分析對運動員族群的潛在價值。

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選手分晨型夜型?團隊的睡眠管理怎麼做

 作者:曾怡鈞營養師



當比賽拖到晚上,選手的睡眠品質也經常隨之受到挑戰。研究指出,晚間比賽後,運動員的總睡眠時間常常減少、入睡時間延後,甚至還會出現淺眠與日間疲倦的狀況。這些不僅影響選手的恢復與情緒穩定,也可能直接牽動下一場比賽的表現。

因此,運動團隊的角色不只是安排訓練與比賽,更應主動納入「睡眠管理」作為恢復策略的核心。透過團隊的介入與整體系統的設計,我們可以讓選手「不只是多睡,而是睡得更好」。


破解夜間出賽後的睡眠難題

 作者:曾怡鈞營養師





「比完賽、散場後,我全身還在燃燒,腦中回放著每個關鍵瞬間——根本停不下來。」這是許多運動員參加晚間比賽後的常態。即使賽事已結束、燈光已熄滅,人卻還醒著,心跳與情緒都還沒降溫。

根據系統性文獻回顧,精英運動員在比賽當晚的總睡眠時間平均減少80分鐘,睡眠效率也下降,尤其比賽開始時間晚於18:00時更為明顯。然而睡眠對運動員來說,不僅是生理恢復與運動表現的基礎,更牽動著記憶整合、情緒調節與免疫系統的穩定。

為了破解「夜賽後失眠」的困境,本文將從生理機制、行為策略到飲食,逐一拆解應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