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為什麼運動也會痛風?

作者:曾怡鈞營養師




對職業運動員而言,賽季期間連續出賽、氣候炎熱、高強度練習早已成為日常。你可能習慣在賽後快速補充高蛋白飲食,甚至以節食或額外訓練來控制體重與維持狀態。然而,你是否曾在賽後突然感到腳趾、膝蓋或腳踝劇痛紅腫,並誤以為是舊傷復發或輕微扭挫?

實際上,這很可能是「運動型痛風」的警訊——在高尿酸體質者身上,因脫水、空腹、過度訓練導致乳酸堆積與代謝紊亂,便可能誘發的急性關節炎。對長時間暴露於夏季高溫、補水不足或飲食控制嚴格的運動員而言,這已不再只是理論風險,而是實際且需正視的健康挑戰。

為什麼運動會誘發痛風?揭開4大生理機轉


雖然「運動型痛風」尚未被正式定義為醫學診斷,卻是競技場上屢見不鮮的隱形威脅。尤其常見於耐力型選手(如馬拉松、三鐵)、需要快速減重的量級選手,或使用極端飲食策略的訓練者。對某些體質而言,激烈訓練反而可能觸發急性痛風發作,其背後的生理機轉主要包括:
  1. 脫水導致尿酸濃縮:高溫或長時間運動中大量流汗,若補水不足,血液中的水分減少,尿酸濃度自然上升,促進結晶沉積。
  2. 乳酸干擾尿酸排泄:劇烈運動產生大量乳酸會與尿酸爭奪腎臟的排泄路徑,使尿酸不易排出,滯留體內。
  3. 細胞損傷釋放嘌呤:高負荷運動可能造成肌肉細胞損傷,細胞釋出大量嘌呤代謝後轉為尿酸,使血中濃度急劇上升。
  4. 體內酸性環境助長結晶形成:運動後的酸性代謝環境(如乳酸堆積)會使體液pH值下降,酸性環境有利尿酸鹽沉積於關節。
這些因素若疊加,特別是在水分補充不足、飲食控制不當或天氣高溫等條件下,便可能觸發急性痛風發作。



運動型痛風機轉流程圖


高風險族群與常見情境,你中了幾項?


如果你屬於以下任一情況,建議提高警覺:
  • 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風家族史:體質本就容易因尿酸代謝異常而發作。
  • 飲食中經常攝取高嘌呤食物:如牛肉、內臟、魚卵、海鮮等富含嘌呤,會在體內轉化為尿酸。
  • 常喝含酒精或高果糖飲料:啤酒中的酵母與果糖會抑制尿酸排泄,加重負擔。
  • 採取激烈減重方式:如斷食或生酮飲食,激烈減重過程中脂肪分解產物會增加尿酸生成。
  • 空腹運動或補水不足:加劇脫水與乳酸堆積,創造痛風發作的理想條件。

近期研究指出,身體活動本身也可能促發痛風。根據《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2023年的孟德爾隨機化研究,身體活動強度與痛風風險存在正相關(Chen et al., 2023)。此外,Stelmakhivska & Berzin(2024)認為,若為高尿酸體質者,應優先採用中低強度有氧運動,以避免乳酸累積導致尿酸升高。而對運動員而言,這提醒了我們,在特定階段(如恢復期或發炎風險高時)進行強度調節,才能降低急性發作的風險。


有效預防與處理運動型痛風的方法


預防策略:運動前補水、進食、強度調控


  • 充分補水:運動前中後皆應補水;目標每日尿量達2公升,觀察尿液顏色與排尿頻率作為簡易指標。一般成年人每次排尿量約為200~400毫升(根據膀胱容量與忍尿習慣略有不同),若以400毫升計算:2000 mL ÷ 400 mL ≈ 5次/天。
  • 避免空腹高強度運動:空腹時嘌呤代謝廢物堆積、乳酸上升,易誘發痛風。若結合耐力型或爆發力運動,則情況加劇。
  • 調整飲食內容:減少高嘌呤與高果糖食物攝取,鼓勵攝取蔬果與複合碳水。

🍽️ DASH飲食的潛力

DASH飲食富含蔬果、低脂乳製品與全穀類,具鹼性化特性。根據Gohari等人(2023)的統合分析,DASH飲食能使血清尿酸平均下降0.25 mg/dL,對痛風患者具有預防與輔助治療價值。
  • 定期監測尿酸值:建議中高風險族群於訓練期間每1至2個月檢測一次血清尿酸濃度,特別是運動強度提升階段。
  • 強度調整與恢復安排:對於處於發炎風險期或已出現徵兆者,建議以低強度活動如快走、瑜伽、游泳等作為恢復手段,待指數穩定後再逐步回到高強度訓練。

科學支持的運動調節策略


系統性回顧分析了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的身體活動影響。結果指出,規律進行身體活動的患者,其尿酸濃度較低,且痛風發作頻率顯著減少 (Shah & Shinde, 2021)。而Jablonski等人(2020)發現中低強度運動可抑制與痛風發炎相關的TLR2與CXCL1表現,減少發作頻率:
  • TLR2(Toll-Like Receptor 2):中性球上的免疫感受器,當其表現增加,會導致發炎反應升高。
  • CXCL1:促使更多發炎細胞移動至關節,形成紅腫熱痛。

Young等人(2018)以小鼠模型評估不同強度運動對單鈉尿酸鹽(MSU)晶體誘導關節炎的影響,也發現中低強度運動可顯著降低局部IL-1β表現與全身性發炎反應(如TNF-α、IL-6),而高強度運動則無此效果。Rossiyah(2023)等人更進一步指出,體重控制與飲食調整、溫和有氧運動、戒酒與避免暴飲暴食,可有效降低痛風復發機率。

這些證據顯示,在特殊生理狀況下應適度調整運動強度,有助於減緩發炎風險。當運動員出現痛風徵兆時,建議暫停活動或改為替代運動,如:
  • 中等強度以下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瑜伽、太極。
  • 並應避免空腹或極端耐力運動(如長距離馬拉松、間歇爆發力訓練)。

痛風發作時的應對方式


  • 停止運動並避免關節負重:避免關節負重或壓迫,暫停運動直到症狀消退。
  • 冰敷患處:可緩解疼痛與局部腫脹,減少炎症惡化,每次15~20分鐘,每日數次。
  • 由醫師確認診斷後,依醫囑使用藥物:包括急性期用藥(如秋水仙素或非類固醇抗炎藥)。若已知有高尿酸體質,可與醫師討論長期使用降尿酸藥物(如Allopurinol、Febuxostat)治療。
  • 復健期監控:持續追蹤發炎指數與尿酸值,規劃恢復訓練。


讓運動成為健康的助力而非風險


運動本應是健康的象徵,但在高強度訓練與飲食不當交織下,對高尿酸體質族群卻可能成為威脅。對高尿酸族群而言,「動得對」比「動得多」更重要,透過適當補水、避免空腹、合理安排運動強度與定期檢測尿酸來全面預防,方能真正讓運動發揮正面效益,也遠離痛風陰影。


參考文獻

  1. Chen, J., Feng, Q., Liu, Z., Yu, Q., He, P., Li, X., & Zhang, S. (2023). POS0515: The potential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leisure sedentary behaviors, and gout.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82, 520-521.
  2. Gohari, S., Ghobadi, S., Jafari, A., Ahangar, H., Gohari, S., & Mahjani, M. (2023). The effect of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and ketogenic diets intervention on serum uric acid concentr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Scientific Reports, 13, Article 37672. 
  3. Tomaszuk, A., Wąsik, M., & Lewandowski, B. (2023). Nutritional factor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out. Nutrients, 15(14), 3193. 
  4. Jablonski, K. L., Young, N. A., Holers, V. M., & Mikuls, T. R. (2020). Physical activity prevents acute inflammation in a gout model by downregulation of TLR2 on circulating neutrophils and inhibition of serum CXCL1. PLOS ONE, 15(10), e0237520. 
  5. Rossiyah, N. (2023). Risk factor for gout and preven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Advance Research in Medical & Health Science, 9(3). 
  6. Shah, S., & Shinde, S. B. (2021). Impa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gouty 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D Y Patil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s, 9(3), 140–145. 
  7. Stelmakhivska, V., & Berzin, O. (2024). Gout: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National Pedagogical Dragomanov University. Series 15, (3k(176)). 
  8. Yang, T., Bi, S., He, H., & Zhang, Y. (2024).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serum urate and gout: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Metabolites, 14(2), Article 148. 
  9. Young, N., Jablonski, K., Sandoval, B., Kalyanasundaram, A., Harb, P., Hampton, J., Jarjour, W., & Schlesinger, N. (2018). AB0074: Daily exercise suppresses acut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expression systemically and IL-1β locally in a murine model of gout.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77, 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