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10月9日 星期六

如何用營養對抗訓練疲勞:從力量餐盤開始

作者:曾怡鈞營養師




為什麼有些人練得多卻進步少?家維每天按時訓練、加強技術、假日也不休息,卻在一個月後發現成績停滯不前,甚至覺得更疲勞、無力、難以集中精神。

「我已經練這麼多了,為什麼還是沒進步?」

答案可能不在訓練量,而在你忽略的另一半——營養。營養不是訓練的附屬品,而是推動身體進步的核心引擎。缺乏適當營養,就像開著一輛沒油的賽車,速度再快也跑不遠。

你吃的飲食,能支撐你練得那麼辛苦嗎?


為了達到「更高、更快、更強」的訓練目標,競技運動員在日常訓練中,必須有計畫性地挑戰自己身體的極限。因此,在訓練階段,特別是當訓練量或強度增加時,感到全身疲勞或有「急性」的疲勞感是很正常的,而這些疲勞的感受通常會隨著身體適應新的訓練量後消失。

上述疲勞恢復的前提是在有足夠的營養支持下,但若沒有足夠的營養支持訓練負荷,身體會進入低能量可用性(Low Energy Availability, LEA)狀態。這種情況若持續,甚至會演變為運動中相對能量缺乏症(RED-S),影響的不只是比賽成績,更會波及免疫系統、內分泌、骨骼健康與心理狀態。這會導致:
  • 免疫功能:更容易感冒或感染
  • 內分泌與月經週期:女性可能出現月經異常
  • 心血管與骨骼健康:增加疲勞性骨折風險
  • 心理與情緒:注意力下降、心情低落

當一個人的能量攝入與訓練需求不相符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研究指出,當能量可用性低於 30 kcal/kg 除脂體重時,運動員的生理功能便會開始受損。這時你可能會感到持續的疲勞與肌肉痠痛,即使降低訓練量,恢復速度仍不理想。更令人擔憂的是,長期的能量不足會讓身體進入一種「逆訓練」狀態——訓練越多,退步越快。

提升表現的「力量餐盤」怎麼吃?


運動期間發生的疲勞有部分與營養因素有關,例如:能量消耗、低血糖和脫水。醣類食物是運動表現的重要能量來源,對於支持免疫功能和滋養大腦、支持注意力、情緒和訓練技巧相當重要。運動員的醣類攝入量需要跟隨他們每天和每週的訓練負荷供應,來最大限度地減少疲勞和低能量供應的風險。通過補充肝醣儲備(肌肉中儲存的醣類),醣類還可以幫助運動員在劇烈運動後更快恢復。在許多情況下,飲食習慣以及用餐和零食時間的簡單改變,可以增加肝醣儲量並提高運動表現。

不同的訓練日,餐盤上的比例應有所調整。低強度訓練日,可以讓油脂的比例稍高,但來源應以堅果、酪梨、橄欖油等優質脂肪為主;而在高強度或長時間訓練日,則需要大幅提高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因為它是運動肌肉的主要燃料。

想讓餐盤真正為表現加分,必須精準掌握進食時機與營養比例。訓練前 30 分鐘,適量補充容易消化的高醣食物,如香蕉、白吐司或運動飲料,可以確保肌肉有充足能量啟動;訓練結束後的黃金 30 分鐘,則是回補肝醣與促進修復的關鍵時段,建議結合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例如 1.2 g/kg 體重的醣類搭配 0.3–0.4 g/kg 體重的蛋白質,效果最佳。

然而,許多運動員在飲食規劃上容易走入誤區——例如認為「減糖」就能增進表現,或過度偏重蛋白質,結果導致碳水攝取不足,能量供應反而下降。真正的力量餐盤,不是盲目削減某一營養素,而是根據訓練需求靈活調整比例。


圖:運動員的力量餐盤


讓營養策略成為日常


理想的營養規劃並不是一套遙不可及的規則,而應該融入日常生活中。但現實中,運動員常犯幾個錯誤:有人把營養等同於昂貴的補給品或運動飲料,卻忽略了全食物的價值;也有人,尤其是女性運動員,因過度在意體脂而嚴格控制熱量,導致長期營養不足,影響訓練與健康。

要讓營養真正發揮作用,最有效的方法是與運動營養師合作,為個人制定貼近生活的策略。你不必追求稀有的「超級食物」,而是要在適當的時間吃下對的食物,確保能量攝取與訓練負荷相匹配。即便是微小的調整——如將高醣餐點移到訓練前後——都可能帶來顯著的恢復與表現提升。


下一次的突破,從餐桌開始


訓練與恢復是一個循環,而營養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每一次的速度提升、力量進步,都是在食物的能量支持下完成的。如果忽略營養,就像用半滿的油箱在路上奔馳,終究會停在半路。
今天就檢視你的飲食,問自己:它是否對得起我的訓練?或許,你下一次的進步,不在操場上,而是在餐桌旁。


參考文獻


  1. Loucks AB, Kiens B, Wright HH. Energy availability in athlete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11;29(S1):S7-S15. 
  2. Mountjoy M, et al. IOC consensus statement on relative energy deficiency in sport (RED-S): 2018 update.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8;52(11):687-697. 
  3. 原文獲《健康遠見》刊登:《對抗運動疲勞這樣吃!營養師圖解運動員的「力量餐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