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1月6日 星期一

運動受傷後,營養是你的隱形治療師

作者:曾怡鈞營養師




那只是一場普通的週末比賽。阿哲,一名業餘足球員,在一次射門時落地不穩,右腳踝傳來一陣劇痛。診斷結果——韌帶拉傷,至少需要三週的休養。從那天起,他的日常節奏全變了:訓練暫停、行動受限。沒有了球場上的奔跑,他的活動量銳減,體重秤上的數字卻慢慢上升。而更讓他意外的是,原以為「靜養」就能讓身體自然修復,但傷口癒合似乎比想像中慢得多。

許多運動員和愛好者在受傷時容易犯一個共同的錯誤——只專注於冰敷、固定、復健等外部治療,卻忽略了營養這個決定復原速度的隱形關鍵。事實上,營養的介入可以提高運動員的恢復能力,不僅能控制發炎反應、促進傷口癒合,還能維持肌肉質量,甚至縮短重返運動場的時間。


為什麼營養會影響復原速度?


研究顯示,約 50% 的運動性傷害屬於嚴重型,需 3–4 週或更長時間休養。受傷初期,身體會啟動一系列修復程序:免疫系統進入高峰,抵禦感染並清理受損細胞。受損組織需要源源不斷的「建材」,而這些建材——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全都來自飲食。與此同時,活動量雖然減少,但手術、炎症反應和組織再生本身會讓基礎能量需求提高。換句話說,這時候你的身體其實是處在「靜態高耗能狀態」。同時還有下列情況使能量需求增加:
  • 創傷或手術可能讓能量需求比平時增加 20%。
  • 拄拐行走的能量消耗甚至比正常步行高 2–3 倍(Ivy & Ferguson-Stegall, 2014)。

很多人一停止訓練就自動減少熱量攝取,甚至開始節食以避免變胖。這種做法的危險之處在於,熱量不足會直接拖慢癒合速度。研究指出,若能量攝入僅達身體需求的 80%,肌肉蛋白質合成率在短短 10 天內就可能下降 20%;而過低能量會加速肌肉流失,並引發「合成阻抗」,使肌肉對蛋白質刺激的合成反應下降(Pasiakos et al., 2010)。因此節食不僅使癒合延遲、肌肉量減少、力量下降,日後回到運動狀態的時間也會被延長,甚至增加再次受傷的風險(Glover et al., 2008)。

然而,過高能量攝取同樣有風險:
  • 增加脂肪堆積,脂肪組織釋放的發炎因子(如 TNF-α)會干擾修復。
  • 過多熱量尤其來自高糖、高脂肪時,可能引發慢性低度發炎(Simopoulos, 2016)。
  • 在不活動期間,能量過剩並不會減緩肌肉流失,反而可能加快流失速度(臥床研究觀察)。

對受傷的運動員來說,能量平衡是一門必修課。你需要同時避免「吃太多」與「吃太少」。恢復期的能量應該「剛好夠」——考慮傷口癒合額外消耗與日常活動量,精準維持能量平衡。因此,營養師會協助你在恢復期間精準計算熱量需求,並在熱量分配中確保蛋白質的比例不因總熱量降低而被壓縮。記住,這段時間的關鍵目標不是減重,而是為修復提供充足燃料


蛋白質:修復的核心建材


蛋白質是傷後飲食的核心。如果說熱量是工地的燃料,那麼蛋白質就是修復傷口的鋼筋水泥。傷後建議的蛋白質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 2–2.2 公克/天,並且平均分配到一天中,約每 3–4 小時進食一次,每餐攝入 20–40 公克高品質蛋白質(Morton et al., 2018)。固定期的運動員更要提高每餐蛋白質劑量,並在睡前補充富含酪蛋白的食物(如牛奶或優格),延長夜間的氨基酸供應時間。這樣做的原因有三個:
  1. 多次刺激肌肉蛋白質合成(MPS),減少肌肉流失。
  2. 穩定血液氨基酸濃度,讓修復過程持續有穩定的原料供應。
  3. 支持免疫功能並減少慢性發炎,加速恢復。

肌肉合成的首要條件是總蛋白質攝取量達標。蛋白質來源(動物性 vs. 植物性)的差異,在長期恢復中影響較小,只要透過多樣化搭配(如豆類+全穀類)即可補足氨基酸缺口。其中,白胺酸(Leucine)是一種特別重要的氨基酸,能啟動肌肉修復的信號路徑(mTOR)。它的食物來源包括乳清蛋白、雞胸肉、蛋、起士、鮭魚、南瓜子和天貝等。在總蛋白質量足夠時,額外補充白胺酸或 BCAA 對多數人意義有限,除非在極低能量攝取的情況下(Phillips, 2016)。


全食物優先,補充品只是輔助


許多人一受傷,就迫不及待上網搜尋「最快恢復的補充品」,買回一堆瓶瓶罐罐。但事實上,真正能決定修復效率的,往往不是這些昂貴的粉末,而是每天餐桌上的食物。受傷後第一個原則是:先從全食物中獲取營養。

全食物的力量在於完整——它們提供的不只是單一營養素,還同時提供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物、膳食纖維與植化素的全面供應。建立低加工、多樣化全食物為基礎的飲食模式,讓這些營養素彼此協同作用,就像一支默契絕佳的團隊,共同推進組織修復與免疫防護(Simopoulos, 2016)。相比之下,大多數補充品只是單一成分,少了這種「全方位支援」。

當然,補充品在某些情況下依然有它的價值,但其角色應該是「在全食物基礎上的加分項」,並應在專業建議下使用,因為劑量與時機的拿捏也很重要。任何的營養介入前都需評估需求、風險與後果,並與醫療及康復團隊協作,確保營養策略與整體治療方向一致。
  • 肌酸水合物:在康復期(有阻力訓練時)有助於增加肌肉量與力量(Branch, 2003);在不活動期效果不明顯。
  • Omega-3 脂肪酸
    • 減少慢性發炎:作用機制並非單純抗發炎,而是將 EPA/DHA 融入肌肉細胞膜與粒線體膜,提升對合成信號的敏感度。
    • 在不活動期間可能減少肌肉流失,但需提前 3–4 週補充,劑量需控制在 3–9 g/天,以避免抑制必要的修復過程(Calder, 2013)。實務上,若有計劃性手術,可在術前 3–4 週開始補充 Omega-3,以減少術後肌肉流失;在康復期效果有限。若受傷後才開始補充,通常錯過最佳時機。
  • 膠原蛋白+維生素 C:可能有助於韌帶與肌腱修復(Shaw et al., 2017),但證據仍屬初步。
  • 白胺酸與BCAA:蛋白質攝取量足夠時,額外補充意義有限,除非在極低能量攝取的情況下。
  • HMB、精胺酸、麩醯胺酸:部分研究顯示有潛力,但證據仍有限。
換句話說,補充品是「額外的工具」,而不是主要建材。每天的一條魚、幾片雞胸肉、一碗蔬菜與全穀類主食,比任何單一營養品都能更穩健地支撐你走過復原之路。


飲食地雷:小心踩中延緩復原的陷阱


在復原過程中,有些習慣會悄悄拉慢你的腳步。第一個就是酒精——它不僅會抑制肌肉蛋白質的合成,還會加劇發炎反應(Steiner & Lang, 2015),讓修復速度像被踩了煞車。對某些人來說,這段時間戒酒甚至比戒糖還難,但對傷口來說,這是一份最直接的禮物。

另一個常見陷阱是極端熱量限制。許多運動員因害怕活動量下降導致變胖,而刻意少吃。但這樣做的代價,是癒合速度變慢、肌肉流失加速,甚至在回到訓練場後增加再次受傷風險(Tipton, 2015)。短期看似「變瘦」,長期卻可能讓復原期被無限延長。

最後是過度依賴單一補充品的迷思。網路上總有人宣稱某種神奇粉末能「加速癒合」,然而缺乏整體營養支持,就像只用一把螺絲起子蓋房子——不僅效率低,還可能讓整體結構不穩。

營養不是魔法藥水,缺乏整體飲食支持,任何單一成分都難以發揮最佳效果。在這段身體專注於重建的日子裡,你需要的是全方位、均衡且科學的飲食策略,而不是一時的捷徑。。



讓營養成為你的第二位治療師


復原,是一場耐力賽。運動傷害雖然無法完全避免,但你能決定恢復的速度與品質。當你在進行復健訓練、物理治療時,別忘了你的餐盤其實也是治療的一部分。記住三個優先原則:
  • 能量平衡:保持能量平衡,別讓身體缺乏修復燃料。
  • 蛋白質優先:確保足夠且分散的高質量蛋白質攝取,支持肌肉與組織再生。
  • 全食物為基礎,補充品作為精準輔助。
你的身體是一座正在修復的工地,而營養,就是讓它重新屹立的關鍵工程師。當你同時在運動治療與營養上雙管齊下,你的身體將會以最佳狀態,帶你回到場上。


參考資料:


  1. António Pedro Mendes and Vitor Hugo Teixeira . (2018). Muscle Injury Recovery: How Much Impact Does Nutrition Have?
  2. Branch, J. D. (2003). Effect of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on body composition and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Nutrition and Exercise Metabolism, 13(2), 198–226.
  3. Carbone, J. W., McClung, J. P., & Pasiakos, S. M. (2012). Skeletal muscle responses to negative energy balance: effects of dietary protein. Advances in Nutrition, 3(2), 119-126.
  4. Calder, P. C. (2013).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inflammatory processes: nutrition or pharmac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75(3), 645–662.
  5. Dunford, M. (2006). Sports nutrition: A practice manual for professionals.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6. Glover, E. I., et al. (2008). Immobilization induces anabolic resistance in human myofibrillar protein synthesis with low and high dose amino acid infusion.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586(24), 6049–6061.
  7. Ivy, J. L., & Ferguson-Stegall, L. (2014). Nutrient timing: the means to improved exercise performance, recovery, and training adapt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 8(4), 246–259.
  8. Morton, R. W., et al. (2018). Protein intake to maximize whole-body anabolism during postexercise recovery. Nutrition, 60, 282–288.
  9. Jennifer Doane and Allison Vinciguerra . (2018). Nutrition for injury recovery & rehabilitationNATA news, 2018 July, 14-17. 
  10. John Berardi, Ph.D.(2017). Nutrition for injury recovery. [Infographic] Food and supplements to speed up healing.
  11. Shaw, G., et al. (2017). Vitamin C–enriched gelatin supplementation before intermittent activity augments collagen synthesi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05(1), 136–143.
  12. Steiner, J. L., & Lang, C. H. (2014). Alcohol impairs skeletal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and mTOR signaling in a time-dependent manner following electrically stimulated muscle contra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17(10), 1170-1179.
  13. Steiner, J. L., & Lang, C. H. (2015). Dysregulation of skeletal muscle protein metabolism by alcohol.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308(9), E699-E712.
  14. Tipton, K. D. (2013, April).  Dietary strategies to attenuate muscle loss during recovery from injury In Nestle Nutr Inst Workshop Ser (Vol. 75, No. 51-61, pp. 51-61).
  15. Tipton, K. D. (2015). Nutritional support for exercise-induced injuries. Sports Medicine, 45(1), 93-104.
  16. The Guru Performance Podcast, Episode 110 - "Nutrition Support for Exercise Induced Injury" with Professor Kevin Tipton.
  17. Wall, B. T., Snijders, T., Senden, J. M., Ottenbros, C. L., Gijsen, A. P., Verdijk, L. B., & van Loon, L. J. (2013). Disuse impairs the muscle protein synthetic response to protein ingestion in healthy me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98(12), 4872-4881.